田野拜会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弓克及卢泰尹昌

时间:2022-12-01 作者:admin 点击:1次

2007年10月9日田野会长去长春拜会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弓克及世界著名易学导师卢泰延边周易学会会长尹昌日时在长春仁风阁合影

田野会长与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弓克合影

世界易学导师卢泰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弓克中华周易联合会会长田野合影

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弓克同志 论十德 

十德”
     我认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涵的概括,要在传统的原“五常”——“仁、义、礼、智、信”基础上,再加新“五德”——“忠、孝、节、勇、和”,从而成为“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忠于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对立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统一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气节、名节、操守、节制。崇尚理想、信念、信仰。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在《滕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轻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永葆
  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坚强、刚毅。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族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求同存异。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十德”可分为两组:原“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一组;新“五德”——“忠、孝、节、勇、和”为一组。10个字内涵外延,相对区别,难免有交*,主要取其本意、主意。“十德”既有内向的,就自身内心修养而言的;又有外向的,从与他人关系、社会关系、改造世界而言的。每组各字之间,均有次序,各有内在逻辑。两组各字之间,相互对应,仁忠、义孝、礼节、智勇、信和,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涵概括更加完整、丰满、全面。孟子认为,“四德”不是平行的,“仁”是之首,是“四德”之根本。原“五常”,“仁”为首,是根本,“信”贯穿;新“五德”,“忠”为首,是根本,“和”贯穿。“仁”也是“十德”整体之首,之根本。“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核心思想。“和”也是贯穿“十德”整体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最高目标。
  “十德”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现实性。“十德”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体系。“十德”是全方位的,“十德”中有道德,有价值,有人格,有文化,有制度,有法治,有经济,有政治,有实践,有家庭,有国家。
  “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是要义,是精华,是人生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伦理规范。“十德”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深厚底蕴,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十德”是个很高、很全、很美、很理想的目标,很崇高的境界。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代人,不可能彻底做到,不可能完全达到,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往之、为之奋斗之,不懈努力,不断地接近,直到永远!
  “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至德要道。中华民族坚持“十德”、弘扬“十德”、追求“十德”、实践“十德”,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是非常和谐的,我们的国家一定是非常发达的,我们的民族一定是非常强盛的,我们的人民一定是非常幸福的!

[人物访谈]近访世界著名易学导师卢泰 

观变玩占二十载 功成名就沐春风

    新华网吉林频道9月5日电(记者王昊飞)日前在哈尔滨举行的第十回世界易经大会上,吉林省国学大讲堂主讲师卢泰获得"世界著名易学导师"称号——作为吉林省学术界此次在这一世界至高荣誉上的唯一得主,卢泰不仅已潜心研究并传授易学二十载,更是几千年来第一个发现《周易》本原古筮法的人。

 

    今年8月,历时五天的第十回世界易经大会在哈尔滨举行,来自中国、韩国、泰国、澳大利亚、香港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588名易学嘉宾在此济济一堂,会议共收到海内外包括易理、堪舆、姓名、易医、应用以及周易与构建和谐世界等各个门类的论文312篇,参会范围之广、会议规模之大,均创下国际易学会议之最。

    会议期间,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经世界易学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出的30名"世界著名易学导师"这一称号在学术界的地位堪比奥运冠军,在吉林省国学大讲堂担任主讲师的卢泰先生的名字也赫然在列。对于这名在易学界追求了二十载真理的七旬老人来讲,这一荣誉不仅是实至名归,更是一种非职业光辉生涯的侧面写照。

    日前,记者来到卢泰家中,零距离地揭开了老人神秘的面纱。这是一间清新淡雅的居室,室内陈设除了一尘不染之外,更带有些许脱俗的意境,尤其是墙上一幅题字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天施地生艮白山,朋友讲习萃延边。学聚问辩兑数理,同心之言震宇寰。""这是我在聚会席间即兴而作,里面暗含周易元素,可谓妙趣横生,"卢老告诉记者。

    很难想象这是一名70岁的老人,他不仅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且谈吐风雅、思维敏捷,最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名一心扑在易学研究的老人竟然对姚明、王治郅、CBA联赛如数家珍,记者情不自禁地大赞:"您真是70岁的人、30岁的心脏!"

    卢老于1937年8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62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原吉林省纺织工业厅高级工程师,现任吉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国学大讲堂主讲师、吉林省周易学会常务理事、长春市经济学会特约顾问,对《周易》象、数、理、占有精深的研究,理数兼顾,既通晓义理,又精于占筮。

    易曰:"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198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令卢老对《周易》产生兴趣,从此便一头埋入其中无法自拔,由于业余生活中不喜打麻将、跳舞,所以他亦能保证将自己更多的心思、精力、财力投入其中。用卢老的话讲,研究《周易》源于"缘分"。

    "《周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部书。周者,时间也;易者,空间也。因此,《周易》就是要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并不像许多人渲染的那样属于封建迷信,也不会狭隘到只能算卦的地步,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源,也是传统文化之精髓,"卢老告诉记者,如今社会上许多人甚至还打着《周易》的幌子做取名测字的买卖,这实际上与《周易》本身是毫无关联的,"你到我家来就是《周易》,咱们俩聊天是《周易》,你每天上班也是《周易》,可以讲,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周易》中,因为我们都处于时间、空间的坐标中。"

    二十年来,随着卢老对《周易》经、传的浸淫渐深,他也渐渐找到了《周易》本原古筮法这一重大发现解决了《周易》研究中几千年来未解决的筮法问题和64卦成卦方法问题,演绎出了《左传》《国语》中的22则筮例,解开了《周易》研究中诸多"阙疑"问题,为《周易》研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作为几千年来第一个发现《周易》本原古筮法的人,卢老的研究成果多为古今人之未发,可谓另辟蹊径、见解独到,他还主张理数不二,认为"义理"与"象数"二者是和谐统一,反对学术界"义理派"与"象数派"之间相倾、相斥的做法。

    采访中,卢老向记者展示了厚厚的一摞照片,一张张瞬间的影像记录了他的足迹。多年来,他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学术报告:在2001年7月举行的新世纪首届中国易学文化研讨会上,他曾做学术发言《谈隐没在系辞传中的一种筮法——参伍筮法》;在2006年年9月举行的第十九届国际易学大会上,他做了题为《是谁障掩着<周易>的推演》的报告,并主持了大会第五场的学术发言;在今年8月举行的第十回世界易经大会上,他发表论文《观变玩占参伍九筮法周易筮法研究》……

    如今,卢老已是桃李满天下,即使是在采访过程中的两个小时内,仍不断地有学生打来电话,或嘘寒问暖、或探讨学术。卢老谦虚地表示:"我的学生虽然众多,且上到政府高官、下到贩夫走卒,但在我眼中向来一视同仁,至于是否能做我的学生,关键要看他的悟性,毕竟《周易》是一门非具悟性者所不能解的奥妙学问。"


    二十年下来,卢老已完成了三部"结晶":《周易信息库》《周易叁伍筮法》《周易筮解》。他向记者介绍,《周易信息库》曾获吉林省周易学会学术成果一等奖,它提出《周易》有静态信息库(易理库)和动态信息库(象数库)组成宇宙全信息库的论点,同时利用《奇门遁甲》的时空盘整理除了《遁甲筮法》,可随时随地地演筮《周易》64卦。

    《周易叁伍筮法》填补了《周易》无本原古筮法的空白,是对中国和全世界《周易》研究的重大贡献,在历史上第一次成功解读了被朱熹称为"难晓"的"参伍",历史上第一次找到了《周易》64卦的成卦方法,历史上第一次以"筮"解"易",为《周易》研究开辟了新纪元。该书除得到世界著名易学导师吕绍纲、吉林省孔子学会执行会长政界易学家弓克、著名易学家郭志成等人一致赞许,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多所大学图书馆所收藏。

    《周易筮解》是《周易》成书几千年来,历史上第一部以"周易筮法"系统地解释《周易》经、传的易学专著。对《周易》研究中的诸多"阙疑"问题,如"河图""洛书""圣人则之""三易""易""太极""太极图"及太极图的黑白眼究竟代表什么等诸多长期争论不休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解决。

    生活中,卢老不仅欲进一步在学术上有所突破,更希冀在社会上使《周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和弘扬。如今,他坚持不懈地在国学大讲堂、易学大讲堂上担任着讲师角色,就是盼望易学能够真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完)


责编: 岳宇

回到首页